国家禁止挖矿最新消息:持续推进监管,守护绿色金融生态

近年来,国家对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强,旨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推动节能减排及保护生态环境。最新消息显示,相关监管行动正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彰显国家对挖矿乱象 “零容忍” 的坚决态度。

从政策层面来看,早在 2021 年 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就联合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明确将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该通知指出,挖矿活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且交易环节风险突出,严重阻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此后,各地依据该通知精神,相继出台细化举措,严格落实禁止新增挖矿项目、加快存量项目有序退出的要求。

在执法实践中,近期各地打击挖矿活动的行动愈发频繁且精准。例如,部分地区组织多部门联合执法队伍,深入数据中心、产业园以及各类隐蔽场所,对疑似挖矿行为进行排查。一些地方通过监测异常用电数据,锁定高耗能、无实质业务产出的 “矿场”,并依法对其采取断电、查封设备等强制措施。对为挖矿活动提供场地、电力支持的企业和个人,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厉惩处,切断挖矿产业链的生存土壤。

司法领域同样为禁止挖矿行动提供坚实保障。法院在审理涉及虚拟货币挖矿纠纷案件时,明确判定相关合同无效。如某起涉及购买矿机挖矿的合同纠纷,法院依据《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等规定,认定此类交易违背公序良俗、属于非法金融活动,驳回原告要求被告交付矿机及返还虚拟货币的诉讼请求。这一司法判例为打击挖矿行为提供了有力指引,警示社会公众参与挖矿活动不受法律保护。

此外,国家还加强对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严禁其为虚拟货币挖矿项目提供任何形式的金融支持。对违规机构,采取罚款、暂停业务等处罚措施,从资金源头遏制挖矿活动的扩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投放,引导资源向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流动。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务必认清虚拟货币挖矿的危害与违法性。挖矿不仅浪费大量电力资源,与我国 “双碳” 目标背道而驰,还可能导致个人财产损失,甚至卷入法律纠纷。在国家持续高压监管下,参与挖矿活动将面临法律制裁与经济损失的双重风险。公众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选择合法、合规且可持续的投资与创业渠道,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经济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