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密货币市场蓬勃发展的浪潮下,Crypto(加密货币)在国内的合规性一直备受关注。简单来说,中国对 Crypto 采取了严格的监管措施,多项业务活动已被明确禁止。
2021 年 9 月 24 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这一文件成为界定 Crypto 在国内合法地位的关键依据。通知明确指出,像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这类虚拟货币,不具备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具有法偿性,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在业务活动方面,Crypto 相关业务被定义为非法金融活动。诸如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兑换业务、虚拟货币之间的交易、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都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擅自公开发行证券、非法经营期货业务、非法集资等违法活动,一律被严格禁止,一旦发现,坚决依法取缔。若相关行为构成犯罪,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监管范围来看,不仅国内的相关业务活动被禁,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被视为非法金融活动。哪怕是为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境内工作人员,或是明知其从事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却仍为其提供营销宣传、支付结算、技术支持等服务的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也会被依法追究责任。这意味着,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平台,只要涉及向国内居民提供 Crypto 相关服务,都在禁止之列。
虽然个人持有 Crypto 本身并未被明确禁止,但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存在法律风险。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若违背公序良俗,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需自行承担;若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还会被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在执行层面,各部门积极行动。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账户开立、资金划转和清算结算等服务,不得将虚拟货币纳入抵质押品范围,不得开展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虚拟货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一旦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线索,需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互联网企业也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网络经营场所、商业展示、营销宣传、付费导流等服务,若发现违法违规问题线索,同样要及时报告,并为相关调查、侦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网信和电信主管部门会根据金融管理部门移送的问题线索,及时依法关闭开展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的网站、移动应用程序、小程序等互联网应用。市场监管部门则加强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企业、个体工商户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含有 “虚拟货币”“虚拟资产”“加密货币”“加密资产” 等字样或内容,还会同金融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对涉虚拟货币相关广告的监管,及时查处相关违法广告。
综上所述,Crypto 在中国的交易、相关业务及衍生服务已被全面禁止,这一系列举措旨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在这样的监管态势下,投资者应充分了解相关政策,谨慎对待 Crypto 投资,避免触犯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