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挖矿为什么要晚上?潜藏风险与行为逻辑

 

在加密货币挖矿被严监管的背景下,“偷偷挖矿” 成为部分人规避风险的选择,而选择在晚上进行则暗藏多重考量,既反映了挖矿行为的隐蔽性需求,也暴露了其不合规性带来的生存困境。

从规避监管与减少注意的角度来看,晚上是偷偷挖矿的 “黄金时段”。多数企业、居民区在夜间处于低活动状态,监管巡查、物业检查的频率显著降低,挖矿设备的运转不易被察觉。挖矿需要大量电力支持,部分不法分子通过盗用公共电力、篡改电表等方式降低成本,而夜间用电负荷较高,电路波动不易被及时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电力异常消耗的痕迹。例如,某小区曾查获的非法挖矿点,正是利用深夜居民用电高峰,将大功率矿机藏在地下室,数月未被发现,直到电路频繁跳闸才引发注意。

成本控制是另一重要因素。部分地区实行峰谷电价,夜间电费相对低廉,偷偷挖矿者选择此时运行设备,可减少电费支出。此外,挖矿设备(如比特币矿机)运行时会产生持续噪音和热量,白天易因噪音扰民或室温异常引发邻居投诉,而夜间环境相对安静,设备噪音更难引起关注,散热风扇的嗡鸣声也容易被掩盖在城市背景音中。一些挖矿者甚至将设备安装在隔音改造的房间内,进一步降低夜间被发现的概率。

然而,夜间挖矿的隐蔽性只是相对的,其违法违规本质并未改变。我国明确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参与。偷偷挖矿不仅面临设备被查封、没收的风险,若盗用电力,还可能构成盗窃罪,面临刑事处罚。2023 年某地警方破获的一起非法挖矿案中,犯罪团伙利用夜间在废弃工厂架设矿机,盗取工业用电达数十万度,最终涉案人员因盗窃罪被判刑。

此外,夜间挖矿还存在安全隐患。矿机 24 小时高负荷运转易引发电路过载,夜间无人值守时,火灾风险大幅增加,曾有多起案例因挖矿设备散热不良,夜间发生火灾,造成财产损失。

“偷偷挖矿为什么要晚上” 的答案,本质上是违法者对监管的逃避与成本的算计。但无论选择何时进行,这类行为都违反法律法规,且面临多重风险。随着监管技术的升级,通过电力监测、热能感应等手段,隐蔽挖矿行为正被逐步排查。对于个人而言,远离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挖矿活动,才是避免法律风险与财产损失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