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i 币和门罗币:虚拟货币的非法属性与风险警示

 

提及 “Tari 币和门罗币”,需首先明确核心定性:二者均属我国法律界定的虚拟货币,境内不存在任何合法交易渠道,相关业务活动全属非法金融活动。门罗币以高匿名性成为非法交易 “工具币”,Tari 币虽宣称主打资产代币化,却无实质价值支撑,二者背后暗藏的诈骗陷阱与法律风险,远比技术概念更值得警惕,参与交易终将面临财产与法律的双重危机。

门罗币是匿名币领域的 “风险典型”,其特性注定与非法活动绑定。2014 年诞生的门罗币,通过环形签名技术实现交易双方与金额的完全隐匿 —— 区块链仅显示区块产币量,不透露持有者与交易流向,堪称 “难以破解的黑匣子”。这种特性使其成为暗网交易、勒索诈骗的 “硬通货”:2025 年特朗普竞选网站被黑事件中,黑客便指定门罗币钱包接收 “投票捐款”,利用其难追踪性实施诈骗;暗网市场阿尔法湾被查封时,执法部门虽查获大量加密资产,却无法确定门罗币具体数量,足见其为违法活动提供的 “便利”。所谓 “隐私保护” 本质是违法犯罪的 “保护伞”。

Tari 币看似主打 “合规概念”,实则仍是无价值的投机工具。作为宣称 “基于门罗币代码衍生” 的代币,Tari 币以 “数字资产代币化” 为噱头,试图与门罗币的匿名属性切割,但并未改变虚拟货币的核心本质 —— 无货币当局发行、无实际应用场景、价值完全依附市场炒作。这类 “衍生代币” 常成为骗局载体:不法分子借 “门罗币技术背书” 散播 “Tari 币将上线主流交易所” 的谣言,通过伪造 K 线诱导充值,待收割后便以 “项目失败” 为由跑路,与空气币的收割套路如出一辙。其所谓 “创新” 不过是包装诈骗的幌子。

境内交易 Tari 币和门罗币,属明确违法且风险丛生。我国 2021 年 “9・24 通知” 早已明确,所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均属非法金融活动,境外平台向境内提供服务同样涉嫌违法。从风险来看,二者面临三重绝境:一是投机亏损风险,门罗币受黑天鹅事件影响剧烈,2022 年曾因监管加强单日暴跌 30%;Tari 币这类小众代币更易被控盘,用户本金随时可能归零。二是法律追责风险,湖北广水法院曾对虚拟货币结算涉诈资金者以非法经营罪判刑,交易门罗币若涉及资金洗白,还可能触犯洗钱罪。三是诈骗陷阱风险,不法分子常以 “门罗币匿名转账 + Tari 币高收益” 为组合噱头,诱导用户下载虚假 APP,直接盗取资产。

认清二者本质需打破 “技术 = 合规” 的误区。无论门罗币的匿名技术还是 Tari 币的代币化概念,都无法改变虚拟货币的非法属性。我国监管对虚拟货币的定性不区分技术类型,苏州吴中区法院已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协议无效,损失需自行承担。即便是境外平台的 “合规牌照”,也不能成为境内交易的 “免罪符”,相关参与者仍会被依法追责。

综上,Tari 币和门罗币虽特性有别,却同属非法虚拟货币。切勿被 “隐私保护”“技术创新” 诱惑,远离所有虚拟货币交易,才是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