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币什么时候上交易所” 的疑问,背后藏着概念混淆与诈骗风险的双重迷雾。检索 2025 年 10 月市场信息发现,“星币” 并非单一币种,既有涉嫌诈骗的空气币,也有企业布局的合规探索,但无论何种类型,“上交易所” 要么是骗局噱头,要么尚无明确时间表,且在我国均面临严格监管约束。
需首先厘清 “星币” 的三类核心形态,其 “上交易所” 的可能性截然不同。第一类是诈骗类 “星币”,这是最常见的形态。2019 年吉林长白警方打掉的 “星币全球” 团伙,便虚构 “星币即将上线国际交易所” 的谎言,通过微信诱导用户充值,待资金积累到一定规模后直接拉黑跑路,24 名嫌疑人涉案金额超 500 万元。2025 年西秀警方通报的案例中,骗子同样以 “星币 3 个月内上交易所,涨幅将达 10 倍” 为诱饵,吸引小王等投资者倾囊投入,最终平台关闭、代币归零。这类 “星币” 本质是无代码、无应用的空气币,所谓 “上交易所” 只是诈骗话术。
第二类是非法集资类 “星币”,以 “消费返利” 为伪装规避监管。2018 年南安 “星星共赢商城” 推出的 “星币”,要求用户投入 120 元兑换 10 个,宣称 “上交易所后可变现”,实则通过拉人头返利形成传销网络,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千余名投资者无法提现。这类 “星币” 从未真正对接交易所,所谓 “上所计划” 是维系庞氏骗局的工具,与 “神话币” 通过 “锁仓期” 拖延跑路的套路如出一辙。
第三类是企业布局的合规探索,2025 年 7 月复星国际在香港申请 “星币” 商标,拟用于虚拟资产及代币化业务,且已获得香港证监会升级版 1 号牌照。但截至 2025 年 10 月,复星方面未公布 “星币” 具体形态及上交易所的时间表,其布局严格限定在香港虚拟资产政策框架内,与国内用户无关。
借 “星币上交易所” 炒作的骗局已形成固定套路:首先通过短视频、社交群散布 “内部消息”,伪造 “交易所对接函” 等虚假文件;其次以 “早期认购享折扣” 吸引资金,承诺 “上所后保底涨 5 倍”;最后要么在虚假平台显示 “已上线” 但无法提现,要么拖延至资金足够后卷款跑路。2019 年 “星币全球” 骗局中,嫌疑人甚至搭建仿冒交易所界面,让用户看到 “星币交易价格”,进一步增强欺骗性。
从法律与风险层面看,需明确三大底线:一是国内所有虚拟货币交易均属非法,即便 “星币” 真上境外交易所,参与交易仍涉嫌违法,2025 年永新县案例中就有用户因交易虚拟货币承担刑责;二是宣称 “确定上所时间 + 高收益” 的必然是骗局,正规虚拟资产布局不会以 “暴富” 为宣传点;三是企业合规探索与个人投资无关,复星 “星币” 商标申请不代表普通用户可参与交易。
面对 “星币什么时候上交易所” 的诱惑,需牢记:若 “星币” 来自陌生推广、承诺收益,其 “上所” 是诈骗陷阱;若来自企业布局,普通用户暂无参与渠道。我国严禁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任何以 “上交易所” 为噱头的投资邀请,本质都是收割本金的谎言。守护资产安全的关键,是对 “未上所代币认购” 保持绝对警惕,远离所有虚拟货币相关投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