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layer 币估值” 的争议,本质是技术叙事与市场现实的碰撞。作为 Solayer 生态的原生代币,LAYER 币的估值完全依赖加密市场的炒作逻辑,缺乏实体经济支撑,其当前 4 亿美元的市值更像是 “空中楼阁”,需从三重维度看清估值泡沫。
市场炒作主导的 “表面估值” 极具迷惑性。LAYER 币上市后凭借 InfiniSVM 技术概念,叠加多平台首发的流动性优势,价格从开盘价飙升 230%,市值快速突破 4 亿美元。这种估值完全由资金推动:一方面,30 天空投活动吸引大量短期投机者入场,人为制造需求高峰;另一方面,“Layer2 扩容” 的热门赛道标签,让其蹭上 Arbitrum、Polygon 等头部项目的热度 —— 要知道 ARB 凭借 90% 的 Gas 费降低能力与顶级 DeFi 协议托管优势,才支撑起百亿级市值,而 LAYER 币尚无同类落地成果。
行业对比下的 “真实估值” 暴露短板。Layer2 代币的核心估值锚点是生态 TVL(总锁定价值)与技术落地进度。Arbitrum 以长期位居 L2 首位的 TVL 获得市场认可,AltLayer 则凭借 “再质押 Rollup” 创新实现市值突破 5 亿美元。反观 Solayer 生态,既未披露 TVL 数据,其宣称的技术优势也未转化为实际应用 —— 对比 Polygon 通过支撑庞大 DApp 与 NFT 网络获得的估值支撑,LAYER 币的 4 亿美元市值明显脱离行业基本面。
风险因素带来的 “估值折价” 更应重视。从供给端看,未来 3 年 7.2 亿枚代币解锁将形成年化 3.8 亿美元的抛压,远超当前市值的 90%,这种通胀压力直接压制长期估值。从技术端看,Layer2 赛道竞争白热化,Arbitrum 已展现 17% 的攻击后恢复韧性,而 Solayer 的技术落地仍存延期风险,一旦叙事破裂,估值将重蹈 SLN 代币 96% 暴跌的覆辙。
更关键的是,我国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Solayer 币的估值无论高低,均建立在非法炒作基础上,与 “城市数藏” 等骗局本质一致。投资者需清醒认识到:这类代币的估值不是价值的体现,而是投机泡沫的刻度,参与交易不仅面临财产清零风险,更涉嫌违法违规,坚决远离才是唯一正确选择。